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5版:温州资讯
3  4  
PDF 版
“小康村”上园力助汇源村致富
打造温州人才集聚高地
“十一五”:温州的远景规划
文明风拂温州城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zjrbneirong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1月10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打造温州人才集聚高地
写在新温州大学迎来去“筹”转正之际
    本报讯(记者 徐月萍 实习生 陈福彬) 近日,全国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专家高票通过“正式建立新温州大学”,聚集了众多媒体的眼球。去年5月,教育部正式批准温州师范学院、温州大学合并,筹建新的温州大学。一年半过去了,两校合并实现了文、理、工、经、管等专业优势互补,人才在快速集聚,科技发展速度创历史新高。2005年,该校取得国家基金课题10项,名列全省高校前茅,新温大的内涵已发生实质性的变化。

    坐在记者面前的钱昌吉教授,见证了温州大学20多年的发展史。对他来说,现在的一切都是新的,新温大展示全新的面貌。

    这是一组令人欣慰的数字:组建新温大前,两校仅有硕士点6个、本科专业29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57人;组建新温大后,在短短的一年半内,硕士点增加到20个,本科专业增加到44个,省级重点学科增加到4个,具有博士学位的高级人才达93人,本科生和专科生的人数比例从1∶3转变为3∶1。

    在这些变化的数字背后,是一种全新的办学理念。该校王向红教授认为:一个高层次的人才入驻,就可能带动一个学科的崛起。一年多来,新温大把人才建设作为学校的“一号工程”。一方面,以各种形式激励教师参加深造,使在国内外进修、攻读硕博学位的教师比例达到10%。另一方面,引进高层次、高素质的人才,作为学科带头人。2004年9月引进的第一位省特聘教授章林溪博导,如今已成为物理学学科带头人,并获得国家基金课题。为了引得进、留得住人才,新温大高起点规划,大手笔投入,搭建人才发展的大平台。为引进美籍华人科学家黄少铭教授,学校将专门为其投入1000万元建设实验室。目前,该校已构建的人才梯度,使全校的教师队伍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和竞争的氛围,学校在教育质量提升的同时,科研成果尤为显著。

    采访的当天,正逢新温大召开科研总结会,盘点2005科技工作,10项国家基金课题,创两校历年总数的最高记录,在全省高校中名列前茅;省社科基金项目24项,在数量、层次两方面均创两校总数的新高;上一学年,发表SCI科研论文达111篇,该校还首次实现国际重大合作项目的破题,在新的发展领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校领导孔繁胜说:“本次自发参会的教师使会场爆满,2006年他们的课题申报热情也是以前所不曾见到的。”

    秉承“科技发展的终极目的是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宗旨,新温大现设各类实验室27个,其中,皮革实验室已顺利升格为省重点实验室。日前,该校制笔实验室又传出喜讯:省科技局的一项纳米改性中性墨水制备技术重点招标项目,在与上海制笔研究所等参与的竞标中,温州制笔行业研究中心以绝对的优势中标,新温大科研实力由此得到了进一步的验证。随着研究实力的提升,面对温州经济发展转型期,该校已开始探索以科技服务社会的新路子,已与平阳、瑞安、鹿城签订科研合作协议,把当地的产业优势、区位优势,与高校的科技、人才优势有机结合起来。新温大选派科技特派员,到企业了解需求,帮助解决技术难题,鹿城区双屿镇一鞋机企业负责人惊喜地说:“没想到我们需求的技术,以往得上北京、西安高校研究所,现在家门口的温州高校就能提供。”

    无论是国家之间还是地区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取决于科技和人才的竞争。温州缺人才,缺的是高层次的有用人才。温州市副市长、新温大党委书记钱成良说:“对于一个城市来说,一所综合性的大学就是一个吸纳人才的有效载体。”

    将走过半个世纪的温州师范学院与创办20余年的温州大学合并组建新温大,筑巢引凤,打造温州人才集聚高地,为温州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这就是决策者的长远战略。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