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5版:钱塘周末
3  4  
PDF 版
周总理在杭州
大山深处的“文化使者”
东阳艺人挑战故宫大修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zjrbneirong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6年1月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东阳艺人挑战故宫大修
■楼天茂
  由中国政府和世界文化遗产基金会共同投资近20亿元人民币,将历时18年的北京故宫大修工程已正式启动。东阳艺人何福礼以满分的成绩,取得了修缮倦勤斋竹编部分的“入场券”。前几天,何福礼一行4人在完成故宫乾隆御书房“倦勤斋”第一阶段的修复工作后返回家乡。

  北京故宫大修开始后,堪称故宫内建筑最豪华和工艺最精细的乾隆御书房倦勤斋,在如何使其恢复历史原貌的竹簧工艺上遇到了难题。故宫方面翻阅了乾隆时期的内务府历史档案资料,查找了原材料的产地和工匠的名字,走访了四川、湖南、江苏等多个省份,但一直没能找到理想的人选。无奈之下,在全国数十家主流媒体上发布招贤榜,希望能找到身怀绝技的艺人。一时间,应聘者云集。有近50年竹编生涯的中国竹编工艺大师何福礼前往应试。经有关专家多次上门考察,当面出“考题”,如竹簧劈片、整平、软化、粘贴等,何福礼以满分的成绩取得了修缮倦勤斋竹编部分的“入场券”。

  (一)

  2005年6月17日,东阳市政府为何福礼一行举行了隆重的欢送会,62岁的中国竹工艺大师何福礼带着他的小儿子何红兵和两个东风竹编厂的技术骨干,肩负着“百工之乡”的重托,前往北京去履行一项修缮故宫的光荣使命。

  曾到东阳给何福礼出考题的“考官”、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主任曹静楼等人开了两辆车子前来迎接。老朋友相见,自然都非常高兴,曹静楼风趣地说:“何大师来了,修复倦勤斋的技术问题我可不用担心了。”一句话,消除了大家的旅途疲劳。第二天,曹静楼主任召集他们开了个短会,主要给他们讲了故宫内的一些规章制度,例如施工时不能使用明火、不能抽烟、工作结束后必须切断电源、要十分爱护故宫内的所有珍贵文物等等。会后,何福礼一行去有关部门办理了出入证,从此进入了修缮故宫的角色。

  (二)

  何福礼这次修复的主要是故宫倦勤斋竹编部分第一阶段被拆卸下来的20多件构件。原来,故宫方面已将倦勤斋脱落的构件和部分拆下来的物品全部存放在故宫庆寿堂北屋。为安全起见,庆寿堂处于全面的监控之下,里面不仅安装了摄像头,还有声音监控设备和消防监控设施,这意味着何福礼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被“记录在案”。对此,他们都表示十分理解。第一次看到这些构件的何红兵,深深地被其精细的工艺所折服。他告诉我们:“一扇窗户看上去很简洁、美观,但其中却包括玉器镶嵌,绸、竹丝镶嵌等多道工艺,先人的技艺实在太巧妙了。”

  2005年6月21日,何福礼一行到文保部门登记后,领取了两组构件:乾隆使用的“落地罩”的部分“角牙”和六个“格扇”。其中“角牙”以紫檀木为底,上有竹丝镶嵌,竹丝的规格、颜色不尽相同,而且图案丰富,工艺比较复杂。经过一番掸尘、清洗、除污垢,何福礼开始了修复工作。他们发现,故宫构件上面镶嵌的竹丝特别精细,比他们从东阳带去的竹丝要细得多。为此,何福礼将带去的竹丝进行再加工,经过十多遍“抽丝”后,真正达到了细如发丝。

  此次故宫大修的基本原则是“修旧如旧”,因此很多方面都必须采用传统的工艺,不仅不能破坏原来的结构,还要修得跟原来一模一样,“天衣无缝”。

  何福礼将修缮的倦勤斋,分上、下两层书房,装修非常豪华,墙壁内里是紫檀木,外面贴以“翻簧”镶嵌。总共100多平方米的空间里几乎全部是竹编工艺,包括床和书架也有竹丝镶嵌和雕刻,各种图案组合得十分协调,显得非常典雅、华贵。为使这次修复后的倦勤斋的竹编能有更长的保存时间,何福礼精心选材,他严格挑选生长在朝南地方黄土地上的毛竹作为材料。“这样的材料柔软性好,500余年内不会虫蛀、发霉。”何福礼满有信心地说。

  (三)

  修缮倦勤斋,是一种精细活,需要心如止水的心境。何福礼风趣地说,在这里从事竹编工艺,环境相当安静,没有外界干扰,给人一种宁静致远的感觉和独特的艺术享受。短短几天,就完全进入了“最佳竞技状态”,每天都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修倦勤斋”了。

  何福礼一行每天下班回到住处,吃了晚饭,4个人就围坐在一起,围绕修复工作进行交流和讨论,针对白天发现的修复难题,集思广益,提出解决的办法和对策,这成为他们每天的一个固定节目。除修缮之外,何福礼还接受了故宫方面委派的一个重要任务:记日记。他对申领来的每一个部件,修前、修中、修后都要拍照,留存资料。故宫方面有关负责人说,对修复工艺的总结和修复工作本身同样重要,因为故宫中还有很多未修复也未开放的地方,这些工艺留下来,对以后会有很大的参考作用。

  6月下旬的北京,酷暑难耐,白天的最高气温都在摄氏38度以上。但何福礼他们的工作场所,既没有电风扇,更没有空调。在如此闷热的环境中,他们不得不经常喝水,可是喝了水就容易出汗,因此,一天到晚,他们都挥汗如雨,浑身湿透。有一天下午4时,正在加工竹丝的何福礼突然中暑了,但他还是坚持把活干完,直到下班。无奈之下,何福礼向故宫方面提出安装空调或电风扇的请求。7月上旬,何福礼的请求得到了批准,故宫方面果然派人给他们安装了空调,这给何福礼一行的修缮创造了更好的工作环境。

  (四)

  半个多月后,何福礼等人对修复“角牙”和“格扇”这些构件已得心应手。第一次申领的构件修复已基本完成,他们又去申领了一批构件。这次申领的除了“格扇”,还有几块较大的乾隆皇帝御床的床沿板。这些床沿板图案损坏严重,色彩多种多样,修复难度更大,有的甚至一碰就会全部散架,连灰尘都无法掸,在工艺上也比格扇更为精细。何福礼冥思苦想,创新方法以达到修旧如旧的效果。

  故宫的修复工作全是细活,因竹丝细如发丝,眼睛必须十分专注和投入。多日来,何福礼整天戴着老花眼镜,全神贯注地编织,把四十多年来积累的精湛技术全用了上去。由于用眼过度,何福礼原先配戴的老花眼镜也不顶用了。为修复乾隆皇帝御床的那几块床板,费了何福礼不少心思。因为它破损程度严重,竹编部分脱落面广。要把脱落的竹编天衣无缝地粘贴回去,而且丝毫无损原先图案的形状,难度确实很大。据何福礼介绍,如果仍采用原先建造时的工艺去做,就需要把三种不同颜色的竹丝一根一根粘回去,同时拼成图案,但这样做肯定破坏了原先的平整度,影响了“修旧如旧”的效果。为此,他创造出一种新的方法,用自己特制的粘性极佳的鱼胶,先把竹丝粘贴到一块,再像布一样贴上去,既平整又牢固,看上去又和原先一模一样。

  (五)

  2005年8月中旬的一天,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晋宏逵率几位专家来到何福礼的工作场所,听了何福礼的介绍,并认真察看了修复好的部分构件。晋宏逵对何福礼精湛的修复工艺赞不绝口,连称“大开眼界”,“无论是色彩上还是工艺上看起来都与原来的面貌一模一样。”何福礼让他提提意见,晋宏逵一笑:“没有意见,符合要求,修得很好!”他还告诉何福礼,等明年修复工作全部结束后,故宫方面决定给何福礼等人颁发荣誉证书,说这在以前是从来没有过的。

  9月5日,何福礼率领的修复小组迎来了到北京修复以来最正式、规格最高的“考评”。从这天开始,世界文化遗产基金会的专家到达北京,对何福礼修复小组第一阶段的修复工作进行全面的检查。在听取了何福礼及故宫科技文保部副主任曹静楼对前一阶段修复工作情况的介绍后,专家们到现场查看了已经修复的20多件形象逼真的构件,并不时拿出相机拍摄。他们对这些成功修复的构件无论从工艺、色彩和平整程度上都十分满意,连连夸奖:“Very Beautiful(非常美丽)!”其中一位专家还用中文告诉何福礼等人:“很好!”

  倦勤斋竹编部分第一阶段的修缮工作实际上只用了不到三个月时间就全部完成了。考虑到10月以后北京的天气将很快变冷,对于用细如发丝的竹丝进行修复工作,难以得心应手,而且会影响修复质量,何福礼暂回老家东阳。今年天气转暖后,何福礼等人将再次进京,直接进入倦勤斋进行修复。这次,他们已多次走进倦勤斋察看,主要是为下次修复准备材料和工具。何福礼说,倦勤斋中还有很多构件不能拆下来,到时需要搭架子高空作业,难度肯定会更大。他表示,一定要尽最大努力,用最精湛的竹编技艺修复倦勤斋。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