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9版:今日点击
3  4  
PDF 版
“我总觉得学生还活着呀”
病床上,他想的仍是反腐倡廉
2005,他们感动浙江
顺海,你的真情在我们心中永留
龚学明:助学路上不孤单
“一定要做得像父亲一样好”
蓝领越来越受重视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zjrbneirong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1月4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龚学明:助学路上不孤单
本报记者 罗颖杰 市报道组 王迪 赵科
  过去的一年里,龚学明依然不知疲倦地奔波在爱心助学路上。

  在他心里,除了装着自己结的对子,更放不下成千上万的失学儿童。“我现在最急切的想法是募集到10万元钱,在云南宁蒗建一座希望小学。”新年来临,他的这个愿望变得越来越强烈。

  记者在2005年12月29日见到龚学明时,他正在整理八九月间去黔、滇、藏、青等地访贫助学的照片。他向笔者细细地讲述每张照片背后的故事,动情时眼圈有些发红。“那些乡村学校的校舍,还是四面漏风的木板房,看得我心里着急啊。”他说:“只要建一座普通的砖瓦房,就能让孩子们不被风吹、不挨冻了……”

  八年如一日的执著和无数人的爱心,使得龚学明的助学行动在2005年得到了更大范围的支持和响应。通过龚学明的牵线搭桥,仅仅云南宁蒗一地,就有杭州、宁波、慈溪、余姚、上海等地的好心人伸出援助之手,让292名失学孩子重新背上了书包。在爱心涌动的慈溪,8月至12月间,通过“慈溪团市委-天地企业”助学办公室新资助的失学儿童人数,就增加了50%以上。

  2005年8月29日,长篇通讯《无悔的助学梦——龚学明和他结对百名孩子的助学计划》在本报一版刊登后,全国各地数不清的热心人通过种种途径,联系到龚学明,有的表示鼓励,有的干脆直接询问资助方式……龚学明笑着回忆道,当时他正在西藏,手机都快被打“爆”了!

  如今,龚学明的助学路早已不再孤单。每次摆设助学摊,都有一大帮朋友赶来“助阵”,成了慈溪街头一道动人的风景。这一年里,他按计划去了云南宁蒗、贵州雷山、台江,还到浙江龙泉看望了第一个助学对象叶萍萍。每次去外地助学,龚学明总有朋友一路同行。这些人中有机关干部,有职员、教师,也有当地私营企业主。

  在许多人看来,龚学明因为爱心助学“成名”了。但他很清醒自己的位置:“那么多人为失学儿童献出爱心,其实并不是冲着‘龚学明’三个字来的。每个人都有一颗爱心,他们是为了这份爱心来的。我只是提供了一个途径,让他们的爱心得以实现。”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